为了优化精子评价标准,中国学者测量了一千多个精子

不孕不育的夫妻中,50% 可归因至男方因素,其中精子形态是评估男性生育能力的重要指标。但什么才是形态正常的精子,相关标准却长期处于模糊地带。

“我们所做的研究,是要把正常精子的形态进行标准化、客观化,重塑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。”李福平表示。2020 年起,他和团队收集了来自正常生育男性的 1856 个正常形态精子,首次制定出 14 个具体的精子头部形态参数,以期进一步为全国,乃至亚洲范围内的生殖医学疾病诊断提供完整的图谱。

          甘肃省兰州人类精子库开展了精液检测室间质评项目,共有来自 24 个省份的 117 家医疗机构参与。李福平介绍,“我们收集的数据发现,甚至有些单位高达 80%至 90%以上的男性被诊断为‘畸形精子症’。”


          畸形精子,是指精子的头、体、尾形态变异,其中头部畸形有巨大头、无定形、双头等,根据 2021 年世卫组织更新的《人精液实验室检查及处理手册(第6版)》(下简称《手册》),正常精子的头部应光滑,有规则的轮廓,一般呈椭圆形,并给出了精子头部长度、宽度、长宽比的推荐范围。

        

精子畸形会影响生育结局是学界的长期共识。科学家早在 1986 年就发现,“正常”精子形态的百分比,与受精率和妊娠率间存在强关联性。“但接近 90% 的畸精率,意味着不孕不育几乎都可追溯至男方因素,这明显和常理不符。”李福平说。

这不只是国内团队所面临的困惑。全球范围内,相关争议也已持续了十余年。近年甚至有学者研究指出,精子形态的正常与否,与宫内受精的成功率、活产率并无关联。比如 2017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,在完全没有“正常形态”精子的男性中,30%的人依然实现了自然生育。

究其原因,李福平提到,一方面,世卫组织对正常和异常形态精子的定义仅为描述性文字,造成了大家的理解差异,例如“大致椭圆”等模糊性描述,造成形态评估的主观性和不一致性。

另一方面,世卫组织给出的数据仅仅基于 77 个正常精子尺寸的测量值,同时并未标注相应受试者的健康情况以及生育能力,也影响了标准的普适性。
一系列不确定的标准,导致技术人员在评判中对精子的要求过于严格。“目前精子形态学分析,依靠的是技术人员肉眼评估。根据世卫组织的《手册》,对于界限模糊,人们会倾向将模棱两可、临界范围的精子都定义为异常,而最后选出的‘正常精子’,其实是‘完美精子’。”

但不完美并不代表“异常”,《手册》中对于男性正常形态精子的百分率参考下限设定为 4%。只要一个男性的正常形态精子比例小于 4%,就会被定义为畸精症。

“畸形精子多达 96%,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临界值的精子,但不一定就是具有病理意义的,那这个指标还有什么意义呢?”据李福平介绍,如此“严格”的标准,导致目前精子形态学评价的临床诊断价值丧失,还增加了医生对是否要进行辅助生殖治疗的决策难度。
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